大陆地区:
手机:13905927322
传真:0591--88058311
email:119393024@qq.com
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南路街
8号紫光公寓2号楼809黄先生收
邮编:350012
香港地区:
手机:00852--94012810
电话:00852--21084262
地址:香港德辅道西均益第三期
铺位12号
天安门城楼的建筑不但经过多次重建,而且它的称谓在不同时代也是不同的。
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天安门建成时,称“承天门”,在黄瓦飞檐三层楼式五座木牌坊的承天门正中,挂的是“承天之门”匾额。清顺治八年(1651年)那次大规模的重建,将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,天安门上悬挂的是“天安之门”字样的匾额。
据考证,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、汉、蒙三种文字,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“天安之门”。后来不知何故又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,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“天安门”三字,去掉了“之”字,字体也相应扩大。如汉文“天安门”中的“天”字,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,几乎增大了一倍。1911年,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,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,只剩下“天安门”三字。1987年,在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厂露天仓库中,发现一块有刀痕字迹与木质裂纹的“天安门”匾额。据考证,此匾可能是自清顺治八年(1651)重建天安门时挂上至1949年北京解放,其间,匾额字体虽几经变化,但木匾并未更换。
那么,清朝为什么要把“承天门”改称“天安门”呢?原来,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,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,除采用其它措施外,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作文章。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,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“安”与“和”的策略,以求得清朝统治的“长治久安”。如清代紫禁城内“皇极殿”、“中极殿”、“建极殿”改名为“太和殿”、“中和殿”、“保和殿”,即取内宫平稳之意。“承天门”更名为“天安门”,既涵盖了“承天启运”的命名意旨,又纳入了“安邦治国、国泰民安”的思想,还有皇城的“地安门”、“东安门”、“西安门”三个门,都突出了一个“安”字,以示外安内和。